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
作者:@高成儿
自道光二十九年起,已年届六十八的道光帝时常出现健康不佳的情况。尽管如此,年迈的皇帝并未放弃自己的责任,总是勉力坚持处理政务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。直到年底,皇太后去世,这一噩耗让道光帝深感打击。面对丧母之痛,既要操心朝政,又需守孝理丧,身心的双重负担使他终于病倒,健康不支,陷入了深深的虚弱。
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日,皇帝召集了包括怡亲王载垣、郑亲王端华、科尔沁王僧格林沁在内的御前大臣。大家按序走进圆明园的慎德堂后,惊讶地发现,皇帝尽管奄奄一息,依然强忍病痛,身穿朝服,端坐在御座之上。此时,他命人取出一只缄匣,匣内有两道圣旨:一份是宣封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,另一份则是封皇六子奕?为亲王。
展开剩余74%从表面上看,封立储君通常只是立太子的圣旨,然而道光帝却意外地同时将奕?封为亲王。这是最高的荣誉,而奕?尚年轻,尚未立下显赫的战功。对比道光帝自己三十多岁时在保卫紫禁城时的功劳,才被嘉庆帝封为亲王,如此一来,奕?年仅十七岁便获得如此殊荣,显然是道光帝出于对其特殊关爱的结果。也因此,作为皇太子,奕詝难免感到尴尬。这份举动不仅表明道光帝在选择继承人时的心情复杂,也显现出他在奕詝和奕?之间摇摆不定的内心纠结。
历史上有些记载提到,兄弟二人之间曾发生过权力的争夺,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道光帝内心的不确定。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,虽然奕詝继位,但他的能力有限,面临内忧外患时,他最终心力交瘁、力不从心,早早便在避暑山庄病逝,年仅三十一岁。而奕?的表现则要更加出色,不仅协助清朝进行洋务运动,还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,为清朝暂时稳定了政局,开创了“同光中兴”之局面。道光帝为何偏偏选了能力平庸的奕詝,而未将国家交给更有才华的奕??这或许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回溯至道光二十六年六月,六十五岁的老皇帝深感自己年事已高,必须尽早决定储君人选。若有一天像嘉庆帝那样骤然去世,朝廷又该由谁来接班呢?道光帝虽然有九子,但经过一番仔细权衡,实际上选择的余地并不多。
当时,皇长子奕纬、皇次子奕纲和皇三子奕继都已去世,其中奕纬年仅二十三岁便早逝。根据野史记载,奕纬的死与道光帝有着某种直接关联。传言说,奕纬在读书时不够用功,令老师和父皇都感到无奈。有一次,他不满老师的教导,愤怒地说道:“日后若我当了皇帝,定要先杀了你!”老师因此将此事禀告了道光帝,皇帝大为震怒,狠狠踢了奕纬一脚。不久之后,奕纬便病故。道光帝为此大为懊悔,眼看自己年过半百,膝下竟然无人继承大统,万里江山岌岌可危。
谁能料到,年近五十的道光帝居然迎来了新的生命。随着年岁的增长,奕詝、奕誴和奕?相继出生。虽然他们年龄相近,但在当时的皇帝眼中,至少心里松了口气,自己终于有了合适的继承人。能够成为继承人选的,实际上也就这三人了。其他诸如奕譞、奕詥、奕譓等,年纪太小,无法考虑在内。
在这三子之中,道光帝很快将皇五子奕誴排除在外。根据《清宣宗成皇帝实录》记载,道光二十六年正月,皇帝给内阁下旨:“朕弟惇恪亲王绵恺,尚无承嗣之人,著将皇五子奕誴过继与惇恪亲王为嗣,立即袭封惇郡王。”简单来说,就是皇五子不再是道光帝的儿子,而是成了他的叔叔绵恺的继承人。这个决定的背后,是因为奕誴为人粗俗,性格不合道光帝的口味,不得宠爱。
随着选择的逐渐明确,最终的竞争只剩下奕詝和奕?。两人相差无几,年纪上仅仅差了一岁多。奕詝的母亲是已故的孝全皇后,算得上嫡长子,然而孝全皇后去世后,奕詝的养育之母成为了奕?的生母静皇贵妃。按照清朝的制度,立储并不一定要以嫡长子为优,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标准。最终,道光帝不得不做出决定,然而这一决定并非没有内心的挣扎。
两段史料反映出,奕詝的优势在于其仁孝之德,而奕?则凭借出色的才干脱颖而出。道光帝在这两位皇子身上,看到自己身影的更多是奕詝。道光帝的治国风格相对保守、谨慎,擅长小修小补,而非大破大立。这也许正是他最终倾向选择奕詝的原因——这位皇子显得平庸,却更能与道光帝的风格相契合。
然而,清朝的局势却愈加严峻,外有列强入侵,内有太平天国之乱。道光帝尽管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接班人,但奕詝继位后,却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内忧外患。历史证明,这种接班人的选择,既是道光帝的权宜之计,也为未来的灾难埋下了隐患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配资网-炒股10倍杠杆-中国证券公司前100名-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